时间: 2025-05-01 01:2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44
词汇“昧瞀”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昧瞀”进行深入分析:
“昧瞀”的字面意思是昏暗不明,模糊不清。在古代汉语中,它常用来形容光线昏暗或者人的视力模糊,也可以引申为思想上的模糊不清或认识上的混乱。
在文学作品中,“昧瞀”可能用来描绘一个昏暗的场景,如“夜色昧瞀,星光稀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生僻。在专业领域,如古代文学研究或汉语词汇学研究中,可能会讨论这个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昧瞀”由“昧”和“瞀”两个字组成。“昧”意为昏暗,“瞀”意为视力模糊或思想混乱。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可能在一些古文或诗词中偶尔出现。
在古代文化中,“昧瞀”可能与当时的哲学思想或文学审美有关,用来表达一种朦胧美或对未知的探索。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可能在一些追求古典美学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昧瞀”给人一种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寂静、未知的恐惧或深邃的思考。
由于“昧瞀”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如果要在写作中使用,可能会用来形容一个神秘或难以理解的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昧瞀”来营造一种朦胧的氛围:
夜幕低垂,星光昧瞀,
思绪如烟,飘渺无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画面,光线昏暗,星光稀疏,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夜晚的虫鸣或远处的水声。
由于“昧瞀”是一个汉语特有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英语中,可能需要用更长的描述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如“dim and obscure”。
“昧瞀”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1.
【昧】
(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 《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君昧爽而栉冠。 、 《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 《后汉书·苏竟传》-虽昧必亮。 、 《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 、 《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轻身而昧大义。
【组词】
昧旦、 昧然、 昧昧、 昧色、 昧明
2.
【瞀】
(形声。从目,敄(wù)声。本义:眼睛昏花)。
同本义。
【引证】
《庄子·徐无鬼》-予少而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 、 《书·益稷传》。疏:“眩惑之意。”-昏瞀垫溺。
【组词】
瞀眩、 瞀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