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4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40:51
词汇“[夭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夭年”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夭年”字面意思是指早逝的年龄,即未成年而早逝。在古代,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年轻人在未达到成年(通常指二十岁)之前就去世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夭年”常用来表达对年轻生命的惋惜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通俗的表达,如“早逝”、“夭折”等。
“夭年”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夭”字意为短命、早逝,“年”字指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夭折”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早逝的哀悼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夭年”这个词汇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情感和社会意义。
提到“夭年”,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对年轻生命的惋惜和哀伤。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达。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遇到并需要理解其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夭年”来表达对逝去青春的哀思,如:“春风不解夭年恨,花落人亡两不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年轻生命凋零的画面,如一朵未开即谢的花朵,带来视觉上的哀伤感。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可能会使用“premature death”或“untimely death”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并不具有“夭年”所特有的古雅和哀伤感。
“夭年”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价值。了解和学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在适当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古雅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夭】
(象形。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屈,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夭,屈也。 、 《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组词】
夭英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引证】
《释名》-少壮而死曰夭。 、 《礼记·王制》-不殀夭。 、 《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
【组词】
夭札、 夭死、 夭厉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