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0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03:44
截趾适履(jié zhǐ shì l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截断脚趾来适应鞋子的大小。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为了适应某种情况或条件,不惜牺牲自己的本质或原则,做出不合理的妥协或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为了迎合世俗或权势而放弃原则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人为了适应新环境或工作而做出的不必要牺牲。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适应性与个人原则之间的平衡。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截趾适屦,孰云其愚?”原意是指截断脚趾来适应鞋子,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为了适应某种情况而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即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平衡。截趾适履这个成语反映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或发展,有时不得不做出妥协,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它让人联想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左右的重要性。
在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做出选择的情况,是否为了适应公司文化而放弃个人的创新想法。这个成语提醒我,即使在压力下,也应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世俗的鞋中,我截趾适履, 只为那一抹不灭的理想之光。”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鞋店前,手中拿着一把剪刀,准备截断自己的脚趾以适应一双漂亮的鞋子。这个画面充满了讽刺和无奈,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选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ting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思是因愤怒或报复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涉及到了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出自我牺牲的概念。
截趾适履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可能做出的妥协和牺牲。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适应和生存的同时,不应忘记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与社会。
1.
【截】
(形声。从戈,雀声。本义:断绝,切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巀,断也。 、 《诗·大雅·常武》。笺:“就王师而断之。”-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 《诗·商颂·长发》。笺:“截,整齐也。”疏:“截者,斩断之义,故为齐也。”-海外有截。 、 《国语·晋语》。注:“旁出为截。”-不如截而行。 、 《晋书·石季龙截记》-截胫剖心。 、 《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 、 《后汉书·荀爽传》-截趾适屦。
【组词】
截头、 截替、 截齐、 截发留宾
2.
【趾】
(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易·贲卦》-贲其趾。 、 《易·噬嗑卦》-屦校灭趾。 、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 、 《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 、 左思《吴都赋》。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足趾之所不蹈。
【组词】
趾股、 趾踵、 趾踵相接、 趾爪
3. 【適】 去,往。
4.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