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9:12
词汇“截辱”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截辱”的字面意思是指中途拦截并侮辱。其中,“截”指的是中途拦截或阻止,“辱”指的是侮辱或羞辱。
由于“截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一种极端的、不公正的对待方式,尤其是在描述历史**或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冲突时。
由于“截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较少。它可能是由“截”和“辱”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表达一种特定的行为。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截辱”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极端的社会不公或个人遭遇的不幸。例如,在描述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时,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强调受害者的悲惨遭遇。
“截辱”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暴力和羞辱。它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愤怒,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尊严和正义的基本问题。
由于“截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较小。然而,如果在阅读历史书籍或文学作品时遇到这个词汇,可能会对历史**或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在创作中,可以将“截辱”用于描述一个极端的、不公正的场景,以此来强调主题或情感的强度。例如,在写一个关于战争或政治斗争的故事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描绘一个令人心痛的场景。
由于“截辱”这个词汇的负面性质,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黑暗、压抑的画面和沉重的音乐,如战争电影中的悲惨场景或沉重的交响乐。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截辱”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于其他语言中,用来描述类似的极端不公或羞辱行为。
“截辱”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于极端不公和羞辱行为的描述。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中的某些特定现象,并在语言表达中增加深度和多样性。
1.
【截】
(形声。从戈,雀声。本义:断绝,切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巀,断也。 、 《诗·大雅·常武》。笺:“就王师而断之。”-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 《诗·商颂·长发》。笺:“截,整齐也。”疏:“截者,斩断之义,故为齐也。”-海外有截。 、 《国语·晋语》。注:“旁出为截。”-不如截而行。 、 《晋书·石季龙截记》-截胫剖心。 、 《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 、 《后汉书·荀爽传》-截趾适屦。
【组词】
截头、 截替、 截齐、 截发留宾
2.
【辱】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引证】
《说文》-辱,耻也。 、 《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 《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
【组词】
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 辱残
使…受辱;侮辱。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组词】
足以辱晋;辱邈、 辱抹、 辱没、 辱玷、 辱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