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0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04:29
词汇“八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地理概念,特指古代*传说中的八个湖泊或沼泽地。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八薮”字面意思是指古代**传说中的八个大型湖泊或沼泽地。这些地方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但具体位置和现代对应的地理位置已难以考证。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八薮”常被用作地理描述的一部分,用以指代广阔的水域或湿地。在现代语境中,该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地理或历史时。
“八薮”一词源自古代**的地理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理实体的具体位置和形态可能发生了变化,导致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降低。
在古代,“八薮”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承载了文化和神话的色彩。它们常被赋予神秘和神圣的属性,与古代的和神话传说有关。
对于现代人来说,“八薮”可能引发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由于“八薮”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学*古代历史或地理时,可能会遇到相关内容。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八薮”作为背景,构建一个充满神秘和历史感的场景。
结合古代地图或自然景观的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八薮”的概念。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献的朗读声或自然环境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地理概念,如古希腊的“九大湖泊”等,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八薮”作为一个古代地理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语境,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描述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薮】
(形声。从艸,数声。沼泽地带多长草,故从艸。本义: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薮,大泽也。 、 《尔雅·释地》。李注:“薮,泽之别名也。”-十薮。 、 《国语·周语下》-薮,物之归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度山林,鸠薮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