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0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04:23
词汇“八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指代边远地区的非*民族或部落。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八蛮”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八个边远的、未开化的民族或部落。在古代文献中,“蛮”常用来指代非**的民族,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八蛮”可能出现在描述边疆地区或对外关系的语境中。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带有歧视和贬低的意味。
“八蛮”可能源自古代对边远民族的分类和命名*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中性或尊重的词汇来描述不同民族。
在古代**,“八蛮”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时对边远民族的认识和态度,带有一定的民族中心主义色彩。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词汇已被认为是不恰当的,反映了社会对多元文化和民族平等的重视。
对于现代人来说,“八蛮”可能引起对古代民族歧视的反思,以及对现代多元文化共存的认识。
由于“八蛮”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情况。
在创作中,可以考虑使用“八蛮”来构建一个古代背景的故事,探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冲突。
结合古代边疆的地图或民族服饰,可以形成对“八蛮”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古代的战鼓声或民族乐器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来指代边远或未开化的民族,但其具体用法和含义会有所不同。
“八蛮”作为一个古代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边远民族的认识和态度。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带有歧视和贬低意味的词汇,尊重每一个民族和文化。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蛮】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蛮,南蛮也。 、 《周礼·大司马》-蛮畿。 、 《周礼·职方氏》-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 《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 《书·禹贡》-三百里蛮。 、 《诗·小雅·采芑》-蛮荆来威。 、 《国语·周语》-蛮夷要服。 、 杜甫《闷》-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
【组词】
蛮声哈剌、 蛮人、 蛮布、 蛮风、 蛮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