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2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20:53
崖山:字面意思是指陡峭的山崖,通常指海边或河边的陡峭山壁。在汉语中,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地形的险峻或高耸。
“崖山”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能与古代人们对自然地形的描述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发生显著的演变。
在**文化中,“崖山”常与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例如,古代文人常以崖山为题材,创作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文。
“崖山”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惊叹。它让我联想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的一次旅行中,我曾亲眼目睹了一处崖山的壮丽景色,那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之一。
诗歌: 崖山之巅,风起云涌, 万丈深渊,心潮澎湃。
故事: 在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勇士攀上了崖山,寻找传说中的宝藏。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陡峭的崖山直插云霄,海浪拍打着崖壁,形成壮观的景象。 听觉:海浪拍击崖壁的声音,风穿过山谷的呼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liff”或“precipice”,它们在描述陡峭的山壁或悬崖时与“崖山”有相似的含义。
“崖山”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描述了自然地形的险峻,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观,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1.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