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2:11
“敛手束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手收起来,脚也束缚住,形容行动受到限制,不敢大胆行动或做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压力或约束下,行为变得谨慎、拘谨,不敢放开手脚去做事。
在文学作品中,“敛手束脚”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如在权威面前、在陌生环境中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社交场合或工作中过于拘谨,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采取行动。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中,可能用来描述员工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工作时的状态。
“敛手束脚”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于古代对行为规范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行为受限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权威和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敛手束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批评过于保守或缺乏创新精神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受限和不敢自由表达的状态。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个人在权威或压力面前的无奈和拘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领导面前总是敛手束脚,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导致团队讨论时缺乏多样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敛手束脚”融入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句中,如:“春风不识敛手束脚,百花竞放无拘无束。”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站在一群人中间,双手紧握,脚步不敢移动的样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呼吸声或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lk on eggshells”,意为“如履*冰”,形容人在某种敏感或紧张的环境中行动小心翼翼。
“敛手束脚”这个成语在描述人在压力或约束下的行为状态时非常形象和准确。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对语言学*和表达都有重要意义。
敛:收,约束。形容因寒冷而四肢伸展不开的样子。也形容做事顾虑多,不敢大胆放手。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4.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