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8:37
“概莫能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概”指大概、大致,“莫”表示没有,“能外”指能够例外。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例外”,即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没有例外。
在文学作品中,“概莫能外”常用于强调某种普遍性或必然性,如在描述历史规律或社会现象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学术讨论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哲学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规则或原则的普遍适用性。
同义词“无一例外”强调没有任何情况可以例外,与“概莫能外”意思相近。反义词“有例外”则指存在可以不遵守规则的情况。
“概莫能外”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特点,即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因此“概莫能外”这样的成语在强调普遍性和必然性时非常有用。它反映了社会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感觉,它强调了规则的不可违背性,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律的威严或历史的必然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学校规章制度时使用过“概莫能外”,强调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规定,没有任何例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法律之光,概莫能外,照耀每个角落,不容一丝阴影。”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官的锤子敲击桌面,强调判决的不可更改性。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庭上的宣判声,强调法律的严肃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out exception”或“no exceptions”,强调同样没有例外的情况。
“概莫能外”是一个强调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成语,它在强调规则、法律或历史规律时非常有用。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
1.
【概】
(形声。从木,既声。本义:量米粟时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同本义。
【引证】
《楚辞·惜誓》-同权槩而就衡。 、 《礼记·月令》-斛甬,正权概。 、 《韩非子·外储说》-槩者,平量者也。
【组词】
概量
2.
【莫】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莫,日且冥也。 、 《广雅》-莫,夜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不夙则莫。 、 《诗·大雅·抑》-谁夙知而莫成? 、 《诗·周颂·臣工》-维莫之春。 、 《礼记·文王世子》-及莫又圣。 、 《战国策·齐策》-旦莫日进食。 、 《书·洪范》-星辰莫同。 、 宋·苏轼《石钟山记》-莫夜月明。 、 《论语·先进》-莫春者。
【组词】
莫夜
3.
【能】
(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
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
【引证】
《说文》-能,熊属。足似鹿。 、 《左传·昭公七年》。贾注:“兽也。”-梦黄能入于寝门。 、 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
4.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