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0:40
“披袍”字面意思是指将袍子披在身上。基本含义是指穿上或披上长袍,通常用于描述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如**仪式、法庭审判或某些传统仪式。
“披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披”字意为覆盖或搭在身上,“袍”指长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固定在特定的正式或庄重场合。
在许多文化中,“披袍”与权威、尊严和仪式感相关联。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披袍,而在东方文化中,**和官员也有特定的袍服。
“披袍”常带有一种庄严和正式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权威和仪式。它也可能引发对历史和传统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披袍”可能与特定的仪式或庆典相关,如毕业典礼、婚礼或葬礼。
在诗歌中,“披袍”可以用来描绘夜晚的神秘感:
夜幕降临,星辰披上银色的袍, 寂静中,它们低语着古老的秘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法官披上法袍的庄严场景;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庄严的进行曲或**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披袍”的具体含义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僧侣披上特定的袍服,而在日本,武士也有特定的袍服。
“披袍”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还承载了权威、仪式和传统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袍】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引证】
《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衣敝縕袍。 、 《礼记·玉藻》-纩为茧,縕为袍。
【组词】
袍子
外衣。
【引证】
《正字通》-袍者,表衣之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