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20:0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20:01:42
披纳(披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披上僧衣”或“穿着僧袍”。在**语境中,它特指僧侣穿着袈裟的行为,也常用来比喻出家修行。
“披纳”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披”意为披上,“纳”指僧衣。随着在的传播,这个词汇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保留至今。
在传统文化中,僧侣被视为超脱世俗的存在,“披纳”这一行为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尊重和敬畏。
“披纳”这个词给人一种宁静、超脱的感觉,联想到山林、古寺和修行生活。它唤起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寺庙参观中看到僧侣披纳的场景,那种宁静和庄严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披纳”:
山间古寺钟声远,
僧侣披纳步履轻。
尘世纷扰皆忘却,
一心向佛求安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僧侣在山林中披纳行走的场景,背景是古朴的寺庙和静谧的自然风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寺庙的钟声和僧侣诵经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don the monk's robe”或“wear the monk's habit”,但这些表达不如“披纳”那样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披纳”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行为,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素养。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衲】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
【引证】
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休。
【组词】
衲子、 衲衣、 衲袄、 衲裙、 衲帛
僧徒自称或代称。
【引证】
戴叔伦《题横山寺》-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组词】
老衲;衲子、 衲衣、 衲师、 衲徒、 衲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