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9:04
“割须弃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割掉胡须,抛弃袍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危急时刻为了保命或逃避追捕而采取的极端措施,放弃尊严和身份象征,以求生存或逃脱。
在文学作品中,“割须弃袍”常被用来描绘英雄或重要人物在面临生死存亡时的无奈选择,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了躲避马超的追杀而割须弃袍。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不得不放弃某些重要的东西。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历史背景。
同义词“弃甲曳兵”和“弃车保帅”都表示在危急时刻放弃某些东西以求生存或更大的利益,但“割须弃袍”更强调放弃个人尊严和身份象征。反义词则强调坚守和抵抗。
“割须弃袍”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在潼关之战中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成为描述人在危急时刻采取极端措施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胡须和袍服是男性的重要身份象征,割须弃袍意味着放弃个人的尊严和地位。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重视,以及在生存危机面前的无奈选择。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因为它描绘了人在极端困境中的无奈和牺牲。它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复杂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经济危机或个人困境中不得不放弃某些重要的东西,以求生存或更好的未来。
在诗歌中,可以将“割须弃袍”融入描述历史英雄的无奈和牺牲,如:
昔日英雄今何在,割须弃袍避锋芒。
一朝风云变幻时,忍辱负重图存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英雄在荒野中割须弃袍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选择悲壮的古风音乐,增强情感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ed one's armor”(脱下盔甲),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境时放弃防御和尊严。
“割须弃袍”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可能采取的极端行为的象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提供了对人性深层次理解的窗口。
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就改派曹洪、徐晃驻守潼关,才九天时间曹洪丢了潼关。曹操率军亲自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得大败,为了逃命,曹操割掉自己的胡须,丢掉自己的战袍,化装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曹操“~”的事迹广为流传。
1.
【割】
(形声。从刀,害声。本义: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
同本义。泛指用刀截断。
【引证】
《广雅·释诂一》-割,断也。 、 《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 《书·多方》-日钦劓割夏邑。
【组词】
割鲜、 割烹、 割刀
2.
【须】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xié),头,彡(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须,面毛也。 、 《礼记·礼运》引《说文》-须,谓颐下之毛。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须眉。 、 《礼记·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 、 《汉书·高帝纪》-美须髯。 、 《乐府诗集·木兰诗》-下担捋髭须。 、 《汉书·李广苏建传》-须发尽白。
【组词】
须眉浊物、 虬须、 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
3.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4.
【袍】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引证】
《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衣敝縕袍。 、 《礼记·玉藻》-纩为茧,縕为袍。
【组词】
袍子
外衣。
【引证】
《正字通》-袍者,表衣之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