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0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05:52
擐甲披袍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穿上盔甲,披上战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准备战斗或行动前的武装状态,强调的是一种严肃、紧张的备战氛围。
在文学作品中,擐甲披袍 常用于描绘战争场面或英雄人物准备出征的情景,增添一种庄重和紧迫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题材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具体描述古代战士的装备和准备过程。
同义词:武装待命、整装待发 反义词:解甲归田、卸甲归隐
同义词如“武装待命”和“整装待发”都强调了准备行动的状态,但“擐甲披袍”更具体地指向了军事装备的穿戴。反义词如“解甲归田”和“卸甲归隐”则表达了从战斗状态回归和平生活的意思。
擐甲披袍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文化,反映了古代战士在出征前的准备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缩小,主要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和形象。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和军事行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擐甲披袍** 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战争的重视和对战士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和传统。
擐甲披袍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肃、庄重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战士的英勇和牺牲。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珍惜。
在个人经历中,擐甲披袍 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观看历史剧或阅读相关书籍时,这个成语的形象和意义可能会被反复提及,增强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擐甲披袍 来描绘一个英雄的形象:
擐甲披袍出征去,
铁马金戈映日辉。
英雄气概冲云霄,
千古传颂不朽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战士们擐甲披袍的场景,金属盔甲的闪光和战袍的飘动。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战鼓的声音和战士们的呐喊。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英语中的“arm oneself”(武装自己)或“don armor”(穿上盔甲),但这些表达不如擐甲披袍 那样具有形象性和文化特色。
擐甲披袍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军事准备的词汇,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有英雄虎将,开弓蹬弩,擐甲披袍。
~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谁知。
1.
【擐】
(形声。从手,睘(qióng)声。本义: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擐,贯也。 、 《国语·吴语》-服兵擐甲。 、 《淮南子·要略》-射擐甲胄。 、 《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2.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3.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4.
【袍】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引证】
《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衣敝縕袍。 、 《礼记·玉藻》-纩为茧,縕为袍。
【组词】
袍子
外衣。
【引证】
《正字通》-袍者,表衣之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