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5:49
词汇“失谬”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失谬”可以理解为“失去理智”或“行为荒谬”。其中,“失”意味着失去或丧失,“谬”则指错误或荒谬。结合起来,这个词可能指的是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做出了不合理或荒谬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失谬”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在极端情绪或压力下的行为,如在悲剧中,主角可能因为失去亲人而“失谬”。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某人的行为异常或不合理。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精神病学,可能会用更专业的术语来描述类似的状态。
由于“失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失”和“谬”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来形容一种极端的非理性状态。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失谬”来形容那些在压力或极端情绪下失去理智的人。这可能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有关。
“失谬”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序和不可预测的行为。它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产生一种不安或担忧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失谬”这个词,但如果遇到某人在极端情况下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我们可能会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失谬”作为一个强烈的形容词,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在极端情绪下的行为,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混乱的场景,人们的行为显得异常和荒谬。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节奏混乱、旋律不和谐的作品,象征着失谬的状态。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失谬”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失去理智或行为荒谬的状态。
“失谬”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方式,用来描述极端的非理性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谬】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谬,狂者之妄言也。 、 礼记·中庸》-考之三王而不谬。 、 《庄子》-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 、 《庄子·庚桑楚》-解心之谬。 、 《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园喜以谬赏。 、 《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谬戾、 谬谈、 谬举、 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