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0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06:13
“乖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乖”和“谬”。其中,“乖”通常表示顺从、听话,而“谬”则表示错误、荒谬。结合起来,“乖谬”指的是表面上看似顺从或合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或荒谬的。
在文学作品中,“乖谬”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为或言语,揭示其表面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讨论或辩论中,可以用来指出对方观点的逻辑错误。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逻辑学,“乖谬”可能被用来分析和批判某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错误的论点。
“乖谬”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乖”和“谬”两个字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乖”已有不顺从、不一致的含义,而“谬”则一直表示错误。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形成了“乖谬”这一词汇,用以描述表面与实际之间的不一致。
在**文化中,“乖谬”一词常用于文学批评和哲学讨论中,用以揭示作品或论点中的深层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学术或严肃的讨论中,它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工具。
“乖谬”这个词给人一种矛盾和困惑的感觉。它揭示了表面现象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让人感到一种被欺骗或误导的情感。在表达时,使用“乖谬”可以增强语言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阅读一部小说时遇到“乖谬”的情节,这让我对作者的叙事技巧和深层意图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乖谬”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元素,也是我们理解和分析复杂情况的一种工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乖谬”:
月光下的影子,乖谬地舞动,
白日里的真理,夜晚变得模糊。
在视觉上,“乖谬”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中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充满矛盾的元素。在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段音乐中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不协调的旋律。
在英语中,“乖谬”可以对应到“paradox”或“contradiction”,这两个词都表达了表面与实际之间的不一致。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这种矛盾现象。
通过对“乖谬”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揭示复杂情况和深层矛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思维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分析世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乖谬”可以增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
【乖】
(会意。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乖,戾也。 、 《贾子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 、 《楚辞·怨世》-吾独乖刺而无当兮。 、 《广雅》-乖,背也。 、 《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 、 晁错《论贵粟疏》-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 汉·王充《论衡·薄葬》-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
【组词】
乖礼、 乖角、 乖贰、 乖背、 乖则
2.
【谬】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谬,狂者之妄言也。 、 礼记·中庸》-考之三王而不谬。 、 《庄子》-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 、 《庄子·庚桑楚》-解心之谬。 、 《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园喜以谬赏。 、 《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谬戾、 谬谈、 谬举、 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