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0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04:51
牵复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牵”和“复”。字面意思上,“牵”通常指牵引、引导或联系,而“复”则有恢复、重复或回报的含义。结合起来,“牵复”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联系或引导来恢复或重复某个状态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牵复”可能用来描述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通过某种情感或**的联系来恢复或重建关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来描述通过某种干预或治疗来恢复个体或群体的正常状态。
同义词:恢复、重建、修复 反义词:破坏、断裂、瓦解
“牵复”作为一个复合词,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单个字的原始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了更具体的含义。
在**文化中,“牵复”可能与传统的“和合”思想有关,强调通过联系和互动来达到和谐与恢复。
这个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联想到通过努力和沟通来解决问题和恢复关系。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使用这个词,比如在朋友之间发生误会后,通过沟通和理解来牵复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时光的河流中,我们牵复了失落的梦,重织了希望的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人通过握手或拥抱来牵复关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旋律来表达牵复的情感。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reestablish”或“restor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牵复”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或情感上的联系,还强调了通过这种联系来达到恢复和重建的目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细腻度和深度。
1.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引证】
《说文》-牵,引前也。 、 《广雅》-牵,引也。 、 《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飱牵。 、 《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与其牵傍。 、 《易·夬》-牵牛悔亡。 、 《孟子·梁惠王上》-牵牛而过堂下者。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
【组词】
牵笼、 牵红、 牵扭、 牵役、 牵拖、 牵拉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