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2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28:07
词汇“扑殄”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甚至在标准汉语词典中也难以找到确切的定义。根据字面分析,“扑”通常指猛烈地向前冲或拍打,而“殄”则有消灭、灭绝的意思。将两者结合,“扑殄”可能意味着猛烈地消灭或摧毁某物。
由于“扑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基本含义可能需要从字面意义推断,即以强烈的行动彻底消灭或摧毁某物。
由于该词不常见,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难以具体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为了强调某种极端的、彻底的毁灭行为。
由于“扑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需要创造性解释:
由于“扑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追溯。可能是由两个常用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如果“扑殄”被使用,可能是为了强调某种极端的、彻底的毁灭行为,可能与战争、灾难等主题相关。
由于该词带有强烈的毁灭意味,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悲伤或愤怒等负面情感。
由于该词不常见,个人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扑殄”用于描述极端的毁灭场景,如: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想象一片被彻底毁灭的景象,如森林火灾后的景象,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由于“扑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难以比较。
“扑殄”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解释。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扑】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扑,挨也。 、 《广雅》-扑,击也。 、 《通俗文》-连杖曰扑。 、 《淮南子·说林》-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 、 《史记·刺客列传》-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即扑杀汝。
【组词】
扑掌、 扑作教刑、 扑刑、 扑抶、 扑责、 扑枣
2.
【殄】
(形声。歺(è),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殄,尽也。 、 《书·毕命》-余风未殄。 、 《诗·大雅·瞻卬》-邦国殄瘁。 、 《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 、 《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
【组词】
殄瘁、 殄绝、 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