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5:56
“三衙”是**古代官制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指宋代中央政府的军事机构,包括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负责京城的警卫和军事管理。
在文学作品中,“三衙”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朝廷的军事组织,增强历史背景的真实感。在口语和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出现在历史研究、古代官制探讨等学术讨论中。
同义词:三司(指财政机构,与三衙不同)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可以与“文官”相对比,强调军事与文职的区别。
“三衙”一词源于宋代,是当时中央军事管理机构的统称。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宋代特定官制的专用词汇。
在宋代,三衙的设立体现了朝廷对军事力量的直接控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的政治稳定和军事战略。
提到“三衙”,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军事纪律和朝廷的权威,给人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感觉。
在阅读关于宋代历史的书籍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三衙”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军事组织和政治结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衙铁骑踏尘来,旌旗蔽日战鼓催。”
想象一下古代战场上,三衙的士兵整齐列队,战鼓声和号角声交织,这种场景可以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衙”的词汇,但类似的军事组织在不同文明中都有存在,如罗马的军团制度。
“三衙”这个词汇虽然特定于宋代的历史背景,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军事和政治制度。在学历史和语言时,这样的专业词汇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帮助我们构建起对过去世界的认知框架。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衙】
(形声。从行,吾声。(yú)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
旧时官署之称。
【引证】
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 、 《广韵》-衙,衙府也。 、 《陔余丛考》-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雅门。 、 《北齐书·宋世良传》-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
【组词】
衙头、 衙职、 衙庭、 衙堂、 衙里、 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