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4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40:48
词汇“三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三袭”字面意思是指三次袭击或三次重复的行为。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指三次重复的礼仪或仪式。
“三袭”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三”表示数字三,“袭”表示袭击或重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古代**,数字“三”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表示完整或多次。因此,“三袭”可能在古代礼仪或战争中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该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历史感和仪式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战争或仪式,具有一定的庄严和神秘感。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三袭”来增强历史氛围:
敌军三袭,城墙屹立,
勇士三番,誓死不退。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或古代乐器的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袭”的意境。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three attacks”或“threefold repetition”。
“三袭”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学*和理解古代文献时具有一定的价值。它展示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袭】
(形声。从衣,从两“龙”(tà)省声。本义: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袭,左衽袍也。 、 《仪礼·士丧礼》。郑玄注:“袭事,谓衣服也。”-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
【组词】
袭衣、 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