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2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21:17
火树银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树上挂满了灯火,花朵闪烁着银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节日或庆典时灯火辉煌、装饰华丽的景象。
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中:“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这里的“万灯明”可以看作是火树银花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节庆活动的繁华景象。
在**文化中,火树银花常常与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团圆、喜庆和繁荣。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火树银花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馨和喜悦。它让我联想到家人团聚的场景,以及节日的欢乐氛围。这种联想也影响了我对节日庆祝活动的期待和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火树银花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我对节日庆祝活动的描述中。例如,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家乡春节时的灯会,那场景真是火树银花,让人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火树银花:
春风拂过柳梢头,
火树银花映夜空。
万家灯火齐欢笑,
共庆佳节乐融融。
火树银花给我带来的视觉联想是五彩斑斓的灯火和闪烁的装饰。听觉联想则是节日的欢声笑语和烟花爆竹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灯火辉煌”或“光彩夺目”,但火树银花这个成语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反映了的节庆传统和审美情趣。
火树银花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继续探索和运用这个成语,以更好地传达节日的喜庆和美好。
火树银花合,尽桥铁锁开。
~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唐朝时期,唐睿宗很懂享乐,虽然只当三年皇帝,但是每到佳节他都大肆铺张一番,逢正月十五,一定要扎起20丈高的灯树,点起5万盏灯称“火树”。诗人苏味道描绘《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3.
【银】
(形声。从金,艮(gèn)声。本义: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同本义 。一种白色的金属元素,能发出响亮声音,有延展 性和良好的韧性,可达到高度抛光状态,在化合物中主要以一价形式存在,是所有物质中具有最高导热性和导电性的物质,在自然界中以自生式共生状态(如在脆银矿、辉银矿、淡红银矿、深红银矿和角银矿中)存在——元素符号Ag。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钿头银篦。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金银华美之服。
4.
【花】
同本义。
草木花的总称。
【引证】
《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百卉含蘤。 、 杜甫《北征》-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 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组词】
花洞、 花石纲、 花朝日、 花魂、 花相、 花酒、 花气、 花经、 花历、 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