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3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32:13
“出没不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出现和消失都不规律”。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物出现和消失的时间没有固定的规律,难以预测。
在文学作品中,“出没不常”常用来形容神秘或难以捉摸的人物,如小说中的隐士、侠客等。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行踪不定或行为难以预测。在专业领域,如野生动物学,可以用来描述某些动物的活动模式不规律。
“出没不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不规律现象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隐士和侠客常常被描绘为出没不常的人物,这种形象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和神秘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也常用来形容那些行踪不定、难以捉摸的人。
“出没不常”这个词组给人以神秘和不确定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情感上,它可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捉摸的紧张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行踪不定的人,可以使用“出没不常”来形容他的行为模式,表达对其行为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山中隐士出没不常, 云深不知处, 只留下一串足迹, 在风中飘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隐士在山林中出没的场景,给人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而神秘的旋律,增强这种不确定和神秘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ppear and disappear unpredictably”,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意思相似。
“出没不常”这个词汇在描述不规律现象时非常有效,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盖此贼非陆地群盗之比,据重湖环千里,出没不常。
湖故有寇,~。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