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5:28
“出洋相”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某人做出了不合时宜或不得体的行为,导致自己在外人面前显得尴尬或可笑。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公共场合或社交环境中表现得不恰当,从而引起他人的嘲笑或轻视。
在不同的语境中,“出洋相”的使用有所不同: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行为或情境时各有侧重,但都与“出洋相”有一定的关联。
“出洋相”这个词汇的词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可能与早期的海外旅行或留学经历有关,因为在那些情境中,人们可能会因为不熟悉外国文化或*俗而出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扩展,泛指任何场合中的不当行为。
在**文化中,面子文化非常重要,因此“出洋相”这个词汇与维护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在社交场合中避免出洋相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因为它关系到个人的尊严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轻微的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到尴尬和羞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尴尬的社交场合,或者个人因为一些小失误而感到的自我怀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自己经历一些出洋相的时刻,比如在重要的会议上说错了话,或者在聚会上不小心摔倒。这些经历虽然当时可能让人感到尴尬,但事后往往成为朋友间轻松的谈资。
在诗歌或故事中,“出洋相”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元素,用来描绘角色的性格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一个角色因为一系列的出洋相行为而逐渐成长,最终学会了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体。
在视觉上,“出洋相”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尴尬的场景,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摔倒或说错话。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周围人的笑声或窃窃私语。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make a fool of oneself”或“embarrass oneself”可以与“出洋相”相对应,但每个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使用*惯。
“出洋相”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社交行为,还反映了面子文化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洋】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同本义。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