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4:14
动物:动物是生物界中的一个庞大群体,通常指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有感觉、**、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通常不具备光合作用能力,需要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或其产物来获取能量。
“动物”一词源自拉丁语“animal”,意为“有生命的”。在中文中,“动物”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见于《周礼》,指有生命的物体。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动物的定义和分类也不断演变。
在许多文化中,动物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文化中,龙和凤凰象征着吉祥和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常常象征勇气和力量。
动物常常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如对宠物的喜爱、对野生动物的敬畏等。动物的形象也常被用于儿童教育,帮助孩子们理解自然和生命。
个人经历中,动物常常是陪伴和情感的来源。例如,养宠物可以带来快乐和安慰,同时也能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
在诗歌中,动物可以作为主题或比喻:
猫儿轻步,夜的幽灵, 眼如翡翠,闪烁着神秘的光。 它在阴影中徘徊, 捕捉着无声的梦。
动物的形象和声音常常激发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联想。例如,狮子的咆哮让人联想到力量和威严,而**的鸣叫则让人感到宁静和愉悦。
在不同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式各异。例如,在印度文化中,牛被视为神圣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牛更多地与农业和食物联系在一起。
“动物”这一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涉及生物学的知识,还与文化、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紧密相关。通过对“动物”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