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4:16
词汇“十死”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十死”可以理解为“十次死亡”或“极度危险”。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进行。
“十死”字面意思是指十次死亡,通常用来形容极度危险或几乎不可能生还的情况。
由于“十死”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描述极端危险或生死攸关的情境中出现,例如军事、探险或灾难报道中。
“十死”这个词源可能来自于对极端危险情况的夸张描述,类似于“九死一生”,但“十死”更为罕见,可能是在特定语境下创造的词汇。
在**文化中,数字“十”常常与完整或极致相关联,因此“十死”可能被用来强调情况的极端性。
“十死”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生死边缘的挣扎和求生的意志。
由于“十死”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在描述个人经历中的极端危险情况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来增强描述的强度。
在创作中,可以将“十死”用于描述角色的生死考验,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生死边缘的画面,如悬崖边的挣扎或火海中的逃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背景音乐或心跳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near-death experience”(濒死体验)可以传达类似的极端危险情境。
“十死”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极端危险的情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需要强调情境严重性的时候。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