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4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46:21
气节:指人在面对压力或诱惑时,坚守原则和道德标准,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德和坚定立场。
气节一词源于**古代,最初用来形容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坚守道德和原则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用来形容任何人在面对挑战时坚守原则的行为。
在**文化中,气节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紧密相关。在社会生活中,气节被广泛赞扬,尤其是在面对不公和压力时坚守原则的行为。
气节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崇高和庄严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坚定立场。它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保持清醒和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位朋友在职场中面对不公时坚守自己的原则,展现了他的气节。这种行为不仅赢得了同事的尊重,也为他赢得了更好的职业机会。
诗歌:
在风雨中挺立,
气节如松,
不屈不挠,
坚守心中的光。
视觉联想:气节可以联想到挺拔的松树,即使在风雪中依然屹立不倒。 听觉联想:气节可以联想到古筝的悠扬旋律,传达出坚定和宁静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tegrity”(正直),它强调一个人在行为和道德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虽然含义相近,但气节更多强调在逆境中的坚守,而integrity则更侧重于日常行为的一致性。
气节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尊严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个人在面对挑战时的坚定立场,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气节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高尚品质的赞扬和对正义的坚持。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