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9:12
接受:动词,意味着同意、认可或收下某物,可以是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观点、邀请等。
“接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接”和“受”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接”意味着接触或迎接,“受”意味着承受或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合并,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接受”。
在许多文化中,“接受”被视为一种积极的行为,表示开放和包容。在社会交往中,接受他人的意见或礼物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
“接受”通常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满足、安心或感激。它也可能引发一些复杂的情感,如无奈、妥协或悲伤,特别是在接受不愉快的事情时。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多次遇到需要“接受”的情况,比如接受朋友的帮助、接受自己的错误或接受生活中的变化。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接受”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接受”可以这样使用:
在晨曦的怀抱中,我接受
每一缕阳光的抚慰,
在夜幕的宁静里,我接受
每一颗星辰的守候。
在英语中,“accept”是“接受”的对应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接受的方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似的。
“接受”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个人成长、社会交往还是文化交流中,“接受”都是一种必要的技能和态度。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接受”,我更加认识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
1.
【接】
迅速,敏捷。 同: 捷
【引证】
《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2.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