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2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20:50
词汇“取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取问”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询问”或“求教”。在古代文献中,它常常用来表示向他人请教问题或寻求答案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取问”可能出现在较为正式或古风的语境中,如古代诗词、文言文或历史文献。在口语或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询问”、“请教”等更为现代的表达方式。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体现在语气和正式程度上,“取问”较为文雅和正式,而“询问”则更为通用和口语化。
“取问”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汉语的用法有关,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被更为现代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向他人“取问”是一种表示尊重和谦虚的行为,尤其是在向长辈或知识渊博的人请教时。这种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经验的尊重。
“取问”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古朴、庄重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学者谦虚求学的场景。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少使用“取问”这个词汇,但在某些特定的学术或文化交流场合,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添一种古典和正式的氛围。
在创作一首古风诗歌时,可以使用“取问”来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前辈的尊敬: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
取问前贤路,
何处是归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学者在书斋中认真阅读,不时抬头向窗外的老者取问;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古筝曲,营造出一种古典和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取问”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ask for advice”或“seek counsel”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通过对“取问”这个词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文化背景。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增添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