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3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39:55
“应天受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顺应天意,接受天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或一个政权接受并顺应上天的旨意或命运的安排,特别是在历史或神话中描述君王或领袖的合法性和权威时。
在文学中,“应天受命”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的诞生和统治,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或**学中,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同义词“天命所归”和“天命所系”都强调了接受天命的必然性和合法性,而反义词“逆天而行”和“违天害理”则指违背天意的行为。
“应天受命”源自**古代的天命观念,认为君王的统治是上天赋予的,这种观念在周朝时期尤为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接受天命的情境,包括个人命运和政治统治。
在**传统文化中,“应天受命”与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念紧密相关,强调君王的统治应顺应天意,这种观念在历史上多次被用来解释和维护政权的合法性。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帝王的高贵和权威。在使用时,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敬畏和尊重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理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应天受命,星辰指引,英雄之路,光芒万丈。”
结合古代宫廷音乐和帝王画像,可以更好地体现“应天受命”的庄严和神圣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divine right of kings”(君权神授)相比较,都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力来自神的授予。
“应天受命”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天命观念,也体现了人们对权威和合法性的认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
唐·陈子昂《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今陛下~,括地登枢。”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4.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