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9:23
词汇“比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和古风的词汇,主要用于书面语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比侔”进行深入分析:
“比侔”的字面意思是相等、相当或相似。它由两个字组成:“比”表示比较或相等,“侔”表示相等或相当。
在文学作品中,“比侔”常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等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相等”、“相当”或“相似”等词汇。
“比侔”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侔”字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表示相等或相当。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更为通俗的词汇。
在古代文化中,“比侔”常用于诗词和文言文中,用以表达事物之间的平等或相似关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学术论文或古典文学研究中。
“比侔”给人一种古典、文雅的感觉,使用这个词汇时,往往会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诗词的韵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比侔”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会经常遇到这个词汇,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山川与河流,比侔于天地之间,共绘一幅永恒的画卷。”
想象一幅古代山水画,山川河流和谐共存,这种景象可以与“比侔”的意境相呼应。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比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组合词汇来表达相似的意思,如英语中的“equal”和“similar”。
“比侔”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学习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古典美。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侔】
(形声。从人,牟声。本义:等同;齐等;相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侔,齐等也。 、 《墨子·小取》-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 、 《考工记·轮人》-权之以眡其轻重之侔也。 、 《考工记·弓人》-疏数必侔。 、 《庄子·大宗师》。司马注:“等也。”-畸于人而侔于天。 、 《淮南子》-智侔则有数者禽无数。
【组词】
侔尊、 侔德、 侔名、 侔迹、 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