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3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39:04
比例税制是指一种税收制度,其中税率与纳税人的收入或财产价值成比例。在这种税制下,纳税人的税负随着其收入或财产价值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这意味着高收入者支付的税款占其收入的百分比与低收入者相同。
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比例税制”是一个常见的术语,用于描述税收结构。在口语和文学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如果讨论税收公平性或经济政策时,可能会被提及。
“比例税制”一词源自拉丁语“proportio”(比例)和“tax”(税)。在经济学和财政学中,这个概念自19世纪以来一直被讨论和应用。
在某些社会和文化中,比例税制被视为公平的,因为它对所有收入水平的纳税人施加相同的税率。然而,在其他社会中,累进税制可能更受欢迎,因为它被认为更能减少贫富差距。
比例税制可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些人可能认为它公平,因为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它不公平,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低收入者的负担能力。
在个人生活中,比例税制可能影响到个人的财务规划和预算,因为它决定了个人需要支付的税款金额。
在诗歌中,比例税制可以被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公平与不公平:
“在比例税制的国度里, 富人与穷人同饮一瓢水, 税率如天平,不偏不倚, 却忘了天平的两端, 重量不同,承受不同。”
比例税制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平衡的天平,象征着公平和均衡。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天平两端放置着不同大小的物品,但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在不同文化中,税收制度的设计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国家采用比例税制,而其他国家则采用累进税制。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公平和效率的不同理解。
比例税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财政概念,它影响着个人和国家的财务状况。了解比例税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讨论和分析经济问题。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
3.
【税】
(形声。从禾,兑(duì)声。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税,租也。 、 《急就篇》注-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 、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 《大戴礼记·主言》-税十取一。 、 《汉书·食货志》。注:“税者,田租也。”-有税有赋。 、 《周礼·掌交》-论九税之利。 、 《汉书·刑法志》-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4.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