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0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08:50
词汇“比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比似”字面意思是通过比较来显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它强调的是在某些方面或特征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完全相同。
“比似”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正式语境中仍保留其地位。
在中国文化中,比较和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因此“比似”在文学和艺术评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帮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使用“比似”时,往往带有一种寻找和强调共通点的情感倾向。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联系,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使用“比似”来描述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例如在讨论电影和现实生活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比似你的温柔,洒满这寂静的夜。”
想象一幅画,其中两个不同的场景通过某种相似的色彩或构图联系在一起,这可以用“比似”来描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emble”或“similar to”,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用法上与“比似”有所不同。
“比似”是一个富有文学性和表现力的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正式语境中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在需要进行细致比较和描述时。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似】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似,象也。 、 《墨子经上》-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 、 《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见似目瞿。 、 《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寡人虽无似也。 、 《广雅》-似,类也。 、 《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 、 《吕氏春秋·疑似》-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 《吕氏春秋·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组词】
似起、 似像、 似有若无、 似许、 似漆如胶、 似类、 似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