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8:5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8:55:20
托之空言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将某事寄托于空洞的言辞之中”,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内容或实际行动支持,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的表达。
在文学中,托之空言 可能用来批评某些作品缺乏深度或实际意义,只是华丽的辞藻堆砌。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承诺或言论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撑。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托之空言 可能用来批评政策或提案缺乏实际执行的可能性。
同义词:空谈、空话、空洞、虚言 反义词:实干、实践、实质、实际行动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语境的不同。例如,“空谈”可能更侧重于讨论或辩论的空洞性,而“托之空言”则更强调言辞的空洞和缺乏实际行动。
托之空言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托”(寄托)和“空言”(空洞的言辞)组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某些言论或文章的空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更广泛的语境。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托之空言 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或组织。例如,在政治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政治家的空洞承诺,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托之空言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空洞、不切实际和缺乏诚信。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言论或承诺的信任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托之空言 来形容那些经常承诺但从不兑现的人。例如,一个朋友经常说要请客,但从未真正行动,我可能会说他只是在托之空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言辞如风,
托之空言,
飘渺无依,
不见实迹。
结合图片,托之空言 可能让人联想到空洞的眼睛或空无一物的房间。在音乐中,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轻飘飘的旋律,缺乏实质性的节奏和力量。
在英语中,托之空言 可能对应于“empty words”或“lip service”。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言辞的空洞性和缺乏实际行动。
托之空言 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识别和批评那些缺乏实质内容的言论或文章。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言辞与实际行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表达和承诺时保持诚信的重要性。
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1.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空】
使之困穷。
【引证】
《诗·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 、 《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组词】
空乏、 空竭、 空匮
腾让出来。
【引证】
鲁迅《彷徨·离婚》-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坐位来了。
【组词】
他由于辞职从而把他在国会的席位空了出来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