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2:03
“原始要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探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这个成语强调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深入了解,从最初的起源到最终的结果。
在文学作品中,“原始要终”常用于描述对历史、哲学或自然现象的深刻探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术讨论或深度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强调全面分析的重要性。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哲学和科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指导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同义词“溯源究本”和“追本溯源”都强调追溯事物的根源,但“原始要终”更侧重于从起源到终结的全过程。反义词则表示对事物只做表面或片面的了解。
“原始要终”出自《周易·系辞下》:“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探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可以理解生死的道理。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文献和讨论中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表达全面分析和深入理解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原始要终”体现了对事物全面性和深刻性的追求。这种思维方式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学中都有体现,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谨和深邃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的专业人士,如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使用“原始要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确保我的研究既全面又深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原始要终,探星辰之秘;溯源究本,解宇宙之谜。”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古老的图书馆中,翻阅着厚重的书籍,试图解开一个古老谜题的起源和终结。背景音乐可以是古典的,如巴赫的作品,营造出一种深沉和探索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从摇篮到坟墓),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从起源到终结的概念。
“原始要终”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指导了我的学术研究,也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它提醒我在任何分析或研究中都要追求全面和深入,这对于理解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而卒背于圣人之道,故名曰异端而不可学也。
1.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
2.
【始】
(形声。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
同本义。与“终”相对。
【引证】
《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始,女之初也。 、 《老子》。注:“始者,道本也。”-无名天地之始。 、 《易·恒》。虞注:“乾为始。”-始求深也。 、 《礼记·经解》-君子慎始。 、 《礼记·昏义》。注:“犹根也。”-礼始于冠。 、 《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方苞《狱中杂记》-始缢即气绝。 、 蔡元培《图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组词】
始卒、 始室、 始基、 自始至终
3.
【要】
要点,纲要。
【引证】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组词】
纪要、 扼要、 要谛、 要窍、 要归、 要本、 要端、 要令、 要义、 要机
计数的簿书。
【引证】
《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
【组词】
要会
4.
【终】
(形声。从糸(mì),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终,絿丝也。 、 《睡虎地秦墓竹简》-旋终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