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1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18:37
王国: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由国王或女王统治的政治实体,通常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它强调了统治者的王权和权威。
“王国”一词源自拉丁语“regnum”,意为“统治”或“王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描述由国王统治的政治实体的标准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王国”与权力、荣耀和传统紧密相关。它常常出现在历史故事、神话和**文本中,作为权力结构和秩序的象征。
“王国”这个词往往唤起一种宏伟和庄严的感觉,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封闭、保守或专制的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王国”可能与历史学*或旅行经历相关,比如参观某个历史上的王宫或城堡。
在诗歌中,可以将“王国”用作隐喻,描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某个领域的专长:
在他的思维王国里,逻辑是唯一的君王。
在不同语言中,“王国”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由国王或类似统治者领导的政治实体——是普遍的。例如,在法语中是“royaume”,在德语中是“Königreich”。
“王国”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政治实体,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通过学和分析“王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权力结构、历史变迁以及文化象征的多重意义。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