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8:05
“生黎”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未开化的、原始的或野蛮的民族或人群。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常用来指代那些尚未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边远地区的居民。
在文学作品中,“生黎”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与世隔绝、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社群,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行为粗鲁、未受教育的人。在专业领域,如人类学或历史学,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状态。
“生黎”一词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古代汉语中对边远地区居民的一种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指代未开化的民族——基本保持不变。
在**古代,中原文化被视为正统,而边远地区的民族则被视为“生黎”。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对外围民族的偏见。
“生黎”这个词可能引发一种对原始、野蛮的联想,同时也可能激发对这些民族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和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
在诗歌中,可以将“生黎”用来描绘一个远离现代喧嚣、保持原始美的世界:
在遥远的山谷中,生黎的歌声回荡,
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受世俗的束缚。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原始森林和部落居民的画面,音乐上可能联想到原始的鼓声和部落歌曲。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野人”、“原始人”等,它们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带有未开化的含义。
“生黎”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它反映了人类对未开化民族的一种历史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黎】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引证】
《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 《尔雅》-黎,众也。 、 《书·尧典》。传:“众也。”-黎民于变时雍。 、 《礼记·大学》。注:“众也。”-以能保我子孙黎民。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觉悟黎烝。 、 《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黎民不饥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