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5 14:0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5 14:01:45
“动而若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行动中却显得非常平静或安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状态,即使在忙碌或紧张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外表的镇定。
在文学作品中,“动而若静”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智者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和从容。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美某人在忙碌或压力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冷静的能力。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高效的工作状态,即在高度集中和活跃的工作中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动而若静”这个成语的来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人对于内心修养和外在表现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静态的心态。
在**传统文化中,“动而若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强调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尤其是在领导者和管理者中。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向往。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复杂和压力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的人,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的时刻。那时,我努力实践“动而若静”的原则,通过深呼吸和冷静思考来应对挑战,这帮助我有效地管理了压力并做出了明智的决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他动而若静,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平静的湖面,即使在微风中也能保持表面的平静。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即使在高潮部分也能保持和谐与平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lm in the midst of chao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在混乱中保持冷静的意思。
“动而若静”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和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这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性的重要性。
动而若静,则疑我之休兵。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静】
(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安静;宁静。
【引证】
《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 、 《国语·晋语》-宵静女德,以伏蛊慝。 、 《吕氏春秋·音律》-本朝不静。 、 《吕氏春秋·审分》-静乃明几。 、 《诗·郑风·女曰鸡鸣》-莫不静好。 、 晋·支遁《八关斋会诗序》-清和肃穆,莫不静畅。
【组词】
静雅、 静鞭、 静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