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2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21:20
榆枋之见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从榆树和枋树之间的缝隙中看到的景象。这个成语比喻见识狭隘,眼光短浅。
在文学作品中,榆枋之见 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远见和广阔视野的人物或观点。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观点过于狭隘或不够全面。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认知局限性。
榆枋之见 出自《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里用“抢榆枋而止”来形容蜩与学鸠的飞行范围有限,比喻见识狭隘。
在传统文化中,榆枋之见* 反映了对于广博知识和开阔视野的重视。在社会发展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不断学和探索,以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启发,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避免狭隘和局限,应追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的人时,可以用榆枋之见来形容他们的局限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榆枋之间,见狭隘之景, 心怀广阔,方能览天下。”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榆树和枋树之间,透过狭窄的缝隙望向外面的世界,这个画面可以引发对于局限性和探索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nnel vision”,意指视野狭窄,缺乏全面性。
榆枋之见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不断拓宽视野,追求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及从栎园先生游,始信人之才分相越,真非意量所及,愧予犹~也。
1.
【榆】
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 、 《礼记·内则》-堇萱枌榆。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2.
【枋】
枋树。木名。
【引证】
《说文》-枋,枋木也。可作车,从木,方声。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枪榆枋。
【组词】
枋榆
筑堤堰用的大木桩。
【引证】
《水经注》-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