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3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36:17
“屑榆为粥”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将榆树的皮屑磨成粉末,然后用来煮粥。这是一种在古代**贫困时期人们为了充饥而采取的极端措施,用以描述极度贫困和艰苦的生活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屑榆为粥”常被用来描绘战乱、饥荒或社会动荡时期的悲惨景象,如杜甫的诗中就有类似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社会学的专业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以说明特定历史时期的民生状况。
同义词:糠秕充饥、草根树皮 反义词:锦衣玉食、丰衣足食
“屑榆为粥”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特别是在战乱或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极端饮食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描述历史或特定社会现象时仍会被提及。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常常与艰苦、贫困和生存斗争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活的艰辛和人类在逆境中的顽强。它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对过去的历史保持敬畏和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过屑榆为粥的情况,但通过学*和了解这个词汇,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和生活的安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昔日屑榆为粥,今朝稻香满园。”这样的对比,既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也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感恩。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一群人正忙碌地收集榆树皮,准备磨成粉末煮粥。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而哀伤的,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和艰辛。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用其他植物或材料制作的极端食物,如印度的“蝗虫饼”等,这些都是不同文化在面对生存挑战时的应对方式。
通过对“屑榆为粥”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上的苦难和人类在逆境中的坚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语言学的内容,更是对过去的一种反思和对现在的一种警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1.
【屑】
(形声。从尸,肖声。本义:碎末) 同本义。
【引证】
《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
【组词】
米屑;屑涕、 屑候
研成碎末。
【引证】
《新唐书》-客至,屑槟榔、龙脑、香蛤以进。
【组词】
屑玉、 屑没、 屑骨
2.
【榆】
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 、 《礼记·内则》-堇萱枌榆。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粥】
(形声。字本作“鬻”。从鬻(古文“鬲”字),米声。鬲,古烹饪器。本义:稀饭) 同本义。
【引证】
《广雅》-粥,驙也。 、 《礼记·檀弓》。疏:“厚曰驙,稀曰粥。”-驙粥之食。 、 《晋书·石崇传》-崇为客作豆粥。 、 《战国策·赵策》-恃粥耳。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粥以糊口。
【组词】
粥饭僧、 粥鼓、 弱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