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5:40
掩耳偷铃: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捂住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或对明显的危险或错误视而不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的人。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明知故犯或故意忽视事实。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它可能用来描述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自欺欺人、闭目塞听、视而不见 反义词:实事求是、明察秋毫、洞察一切
“掩耳偷铃”源自**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一个人为了偷铃铛而不让别人听到声音,于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教育人们要诚实面对问题,不要自欺欺人。在社会交往中,它提醒人们要正视现实,不要因为害怕或不愿接受而选择逃避。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明知故犯、最终自食其果的人,提醒我在面对问题时要勇敢和诚实。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朋友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更大的问题。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掩耳偷铃”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掩耳偷铃,铃声依旧, 自欺欺人,终将自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捂住耳朵,试图偷走一个铃铛,而铃铛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音乐上,可以选择一段轻快的旋律,但配上悲伤的歌词,来表达这种自欺欺人的矛盾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ying one's head in the sand”,比喻鸵鸟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危险就安全了。
“掩耳偷铃”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自欺欺人的行为模式,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诚实和勇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
姐姐何必部他,他自~,好似失心疯的一般。
1.
【掩】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掩,敛也。小上曰掩。 、 《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掩练帛,广终幅。 、 《史记·司马相如传》-掩薄草渚。 、 《周髀算经》-空正掩日。 、 《聊斋志异·促织》-掩口胡卢而笑。 、 清·方域《壮梅堂文集》-掩其上哉。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巾掩口。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诚。
【组词】
掩圹、 掩心、 掩土、 掩面、 掩著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4.
【铃】
(形声。从金,令声。本义:金属制成的响器。又为打击乐器。形似钟而小)。
同本义。
【引证】
《周礼·春官·巾车》-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
【组词】
铃杵、 铃语、 铃铎、 铃铛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