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5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58:32
词汇“掩耳盗铃”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设法掩盖。
“掩耳盗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无效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后果,但仍然选择这样做,以为可以逃避现实或他人的察觉。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自欺欺人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中国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面对现实、自我欺骗的人。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诚实和现实主义的重视。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讽刺和批评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愿意接受现实、试图通过欺骗自己来逃避责任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或情况,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选择继续,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掩耳盗铃”来形容他们。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掩耳盗铃者,自欺何其深,铃声响彻夜,梦醒方知真。”
想象一个人在夜晚偷偷摸摸地试图偷走一个铃铛,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个画面和动作本身就带有一种荒谬和可笑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ying one's head in the sand”,比喻鸵鸟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就安全了,这与“掩耳盗铃”有相似的含义。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用来批评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加深我们对汉语文化的理解。
自是虽戚里为邪行者,闻河间之名,则掩耳蹙頞,皆不欲道之。
1.
【掩】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掩,敛也。小上曰掩。 、 《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掩练帛,广终幅。 、 《史记·司马相如传》-掩薄草渚。 、 《周髀算经》-空正掩日。 、 《聊斋志异·促织》-掩口胡卢而笑。 、 清·方域《壮梅堂文集》-掩其上哉。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巾掩口。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诚。
【组词】
掩圹、 掩心、 掩土、 掩面、 掩著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蹙】
(形声。从足,戚声。本义:紧迫,急促)。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小明》-政事愈蹙。
【组词】
蹙变
4.
【頞】
鼻梁。
【引证】
《说文》-頞,鼻茎也。从页,安声。 、 《素问·气厥论》-则辛頞鼻渊。 、 《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组词】
蹙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