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5:08
原生动物(Protozoa)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集合体的微生物,它们属于原生生物界,具有自主**和复杂生理功能的能力。原生动物的细胞结构复杂,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捕食者或寄生者的角色。
在专业领域,原生动物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涉及分类学、生态学、寄生虫学等多个分支。在文学中,原生动物可能被用作隐喻,象征微小但不可忽视的力量或生命形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在特定的科学讨论中。
同义词:原生生物、单细胞生物 反义词:多细胞生物、高等生物
“原生动物”一词源自希腊语“protos”(第一)和“zoon”(动物),最初由德国动物学家Ernst Haeckel在19世纪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单细胞生物。
在科学普及中,原生动物常被用来展示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教育儿童认识自然界的课程中。
原生动物可能让人联想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复杂,也可能因为某些种类是病原体而带有负面情感。
在学生时代,我曾在生物课上通过显微镜观察过原生动物,这让我对微观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诗歌中,可以将原生动物比作社会中的个体,每个细胞虽小,但集合起来却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观看原生动物在显微镜下的视频可以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而关于微生物的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可能会增强这种体验。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protozoan”,法语中的“protozoaire”,德语中的“Protozoen”,都指代相同或相似的生物群体。
原生动物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在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拓宽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作用。
1.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
2.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3.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