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7:41
“争猫丢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争抢一只猫,结果却丢失了一头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因小失大,为了小事而损失了更大的利益。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识大体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劝诫朋友不要因为小事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同义词: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反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这个成语的出处不详,但它反映了**人重视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平衡和整体观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或局部利益时,不应忽视整体的和谐与长远的发展。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权衡利弊,避免短视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朋友因为小事争吵,结果影响了彼此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争猫丢牛”的典型例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争猫丢牛,短视之徒,长远之计,岂能不顾?”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人在争抢一只小猫,而远处一头牛悠闲地走开,这个场景生动地体现了“争猫丢牛”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意思是为了小事精明,却在大事上犯傻。
“争猫丢牛”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因小失大的道理,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长远利益,避免短视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和整体观。
真正是争得猫儿丢了牛。
1.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2. 【猫】
3.
【丢】
遗留。
【引证】
《儒林外史》-我一生是个无用的人,一块土也不曾丢给你们。
4.
【牛】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引证】
《说文》-牛,大牲也。 、 《易·说卦》-坤为子母牛。 、 《左传·昭公五年》-纯离为牛。 、 《礼记·坊记》-东邻杀牛。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牛曰太牢。 、 《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牛田牧田。 、 《乐府诗集·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 唐·白居易《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 、 《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组词】
耕牛、 牛酒、 牛旄、 牛性、 牛埭、 牛领、 牛具、 牛刀、 牛蓑、 牛骥同皂、 牛后、 牛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