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3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39:58
词汇“学廪”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学廪”进行深入分析:
“学廪”字面意思是指学校提供的粮食或生活费用。在古代,廪指的是官方提供的粮食,学廪则是指官方为学生提供的学*和生活费用,用以支持他们的学业。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学廪”常用来描述官方对学子的资助,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被更现代的词汇如“奖学金”、“助学金”所替代。
“学廪”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廪字本义为仓库,引申为官方提供的粮食。学廪则是指官方为学生提供的粮食或生活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现代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学廪是官方对教育的一种投资,体现了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这种制度有助于减轻贫困学子的经济负担,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学业。
提到“学廪”,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子勤奋苦读的场景,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教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学廪”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制度和社会价值观。
在创作中,可以将“学廪”作为一个历史元素,融入到描述古代学子生活的故事或诗歌中,以此展现古代教育的风貌。
由于“学廪”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可以联想到古代书院的景象,或是学子们在书房中苦读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或是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制度也有存在,如欧洲的奖学金制度,虽然名称和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业。
“学廪”作为一个古代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重视和支持教育。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廪】
(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同本义。
【引证】
《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 、 《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 、 《荀子·荣辱》。注:“圆曰囷,方曰廪。”-余刀布,有囷廪。 、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 、 《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 、 《荀子·富国》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 《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 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组词】
廪囷、 廪粟、 廪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