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0:0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0:08:38
山徼(shān jià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山区的边界或边缘地带。在古代文献中,它常常用来指代山区的边远地带,或者是指山与平原交界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山徼可能被用来描绘边远、荒凉或神秘的山区景象,增添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地理特征或历史背景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的讨论中。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山徼更强调边界或边缘的概念,而山隅和山陬则更多指山中的角落或偏僻处。
山徼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山”指的是山脉,“徼”在古代有边界、边缘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相对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山徼往往与隐逸、避世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情感和态度。
山徼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宁静、遥远和神秘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隐居山林的情景,以及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山徼这个词并不常遇到,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它常常出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地理和人文背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徼:
山徼之巅,云雾缭绕,
古松挺立,风声萧萧。
隐士独坐,琴音悠扬,
世外桃源,心之所向。
山徼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连绵的山脉,边缘处云雾缭绕,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mountain border”或“mountain fringe”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山徼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徼】
招致。
【引证】
《国语》-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
【组词】
徼怨、 徼祸、 徼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