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3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31:25
志书:这个词通常指的是记载历史、地理、人物、等内容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官方或半官方编纂的,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系统性的文献。在历史上,志书往往是由地方政府或学者编纂,用以记录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
在文学中,志书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详细记录历史**的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志书”来泛指任何详细记录的书籍。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地方志学,志书则是指那些专门编纂的地方志或历史文献。
同义词:史书、地方志、编年史 反义词:小说、虚构作品(志书强调真实性和权威性,而小说等则强调虚构和创造性)
“志书”一词源于**古代的文献编纂传统,特别是地方志的编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专指那些官方或半官方编纂的、具有历史记录性质的书籍。
在文化中,志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传承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工具。志书的编纂和保存,体现了社会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志书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重和权威。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古老的书卷,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智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次地方志的编纂工作,那是一次深刻的学*和体验,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志书的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志书”:
岁月如志书,页页记载着过往, 历史的笔触,绘出时代的沧桑。
志书让我联想到古老的图书馆,书架上排列着厚重的书卷,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香的味道。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文献可能被称为“chronicle”或“annals”,它们也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但在编纂方式和内容上可能有所不同。
志书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记录了过去,也为未来提供了参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志书这个词,让我更加尊重和珍视历史文献的价值。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