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5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54:06
词汇“[夭殂]”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夭殂”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在文学作品中,“夭殂”常用来表达对年轻生命的哀悼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可能因为其较为文雅和书面化。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人口学研究中,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未成年死亡的情况。
“夭殂”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短暂和死亡的深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早逝的哀悼是一个重要主题。因此,“夭殂”这个词汇在文学和诗歌中经常出现,用以表达对逝去年轻生命的哀思。
“夭殂”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伤和哀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它可能引发对逝去亲人的回忆,或是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有人不幸早逝,可能会使用“夭殂”这个词汇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夭殂”来增强表达的情感深度,如:
春风不度玉门关,
夭殂花落人未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年轻生命逝去的画面,如一朵未开放的花朵凋零。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旋律,如哀乐或挽歌。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夭殂”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early death”或“premature death”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夭殂”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中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传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哀思,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深度。
1.
【夭】
(象形。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屈,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夭,屈也。 、 《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组词】
夭英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引证】
《释名》-少壮而死曰夭。 、 《礼记·王制》-不殀夭。 、 《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
【组词】
夭札、 夭死、 夭厉
2.
【殂】
(形声。从歹(è),且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死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殂,往死也。 、 《书·舜典》。传:殂落,死也。”-帝乃殂落。 、 《孟子·万章上》-放勋乃殂落。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组词】
殂谢、 殂夭、 殂化、 殂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