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2:3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2:31:48
亦作"鬼啸"; 鬼长叫声。
1.
【鬼】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 、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 《易·睽》-载鬼一车。 、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 、 《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鬼夜哭。 、 《楚辞·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林觉民《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组词】
鬼伯、 鬼雄、 鬼物、 鬼教
2.
【啸】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啸,吹声也。 、 《诗·召南·江有汜》-其嘨也歌。 、 《礼记·内则》-不嘨不指。 、 《封氏闻见记》-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俯仰啸歌。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倚修木而啸。
【组词】
啸傲林泉、 啸吟、 啸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