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09:4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09:45:42
木石心肠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心肠像木头和石头一样坚硬、冷酷,缺乏同情心和感情。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无情无义,对别人的痛苦和困难漠不关心。
在文学作品中,木石心肠 常用来形容那些冷酷无情、缺乏人性温暖的角色,如反派人物或经历重大变故后变得冷漠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对待感情或人际关系的态度非常冷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人格障碍或心理状态。
木石心肠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木”和“石”两个自然界中硬度较高的物质,结合“心肠”这一人体器官,形象地比喻人的内心状态。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和“同情”,因此木石心肠** 这样的词汇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反映了社会对于人际关系中温暖和关怀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冷酷和无情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难以接近和理解的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强调某人的冷漠态度,增强语句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对待他人极为冷漠的人,可能会用木石心肠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以此表达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木石般坚硬,冷眼旁观世间的悲欢离合。”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冷硬的石头和木头,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冷风或寂静无声的环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 of stone”,意思相近,都是形容人的心肠坚硬无情。
木石心肠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冷漠和无情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情感上的冷酷,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人际关系中温暖和关怀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情感深度。
虽木石心肠,亦为之动。
他这个人真是~。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肠】 (形声。从肉,昜(yáng)声。本义:人和动物消化器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