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0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09:11
木砻(mù lóng)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的是一种古代用来磨谷物的工具,通常由木头制成,形状类似于一个大型的磨盘。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力或畜力旋转,将谷物磨成粉末,用于制作食物如米粉、面粉等。
在文学作品中,木砻可能被用来描绘农村生活的场景,尤其是在描述古代或传统农业社会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传统农业工具或历史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农业历史或民俗学研究中,木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了解古代农业技术和生活方式。
木砻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木”(mù,指木头)和“砻”(lóng,指磨)组成。在古代,木砻是农村家庭常见的工具,但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工具逐渐被更高效的机械设备所取代。
在**传统文化中,木砻象征着勤劳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农民对食物加工的依赖,以及他们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维持生活。
木砻这个词可能唤起一种怀旧和乡愁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和传统的手工艺。它也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曾见过祖母使用木砻磨制谷物,那种手工劳作的场景至今仍让我感到温馨和亲切。
在诗歌中,可以将木砻比喻为时间的磨盘,缓慢而坚定地磨砺着生活的每一粒谷物,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磨砺。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清晨的阳光下,慢慢地转动着木砻,谷物的香气和木头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田园画卷。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谷物磨制工具也有存在,如印度的手摇磨(chakki),虽然材料和形状可能有所不同,但功能和象征意义相似。
木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古代农业技术的记忆,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历史。在现代社会,尽管木砻已不再是日常工具,但它所代表的勤劳和简朴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砻】
磨。
【引证】
《汉书·枚乘传》-磨砻底厉。 、 《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 曹植《宝刀铭》-造兹宝刀,既砻既砺。
【组词】
砻刻、 砻淬、 砻琢、 砻斫、 砻错
用砻脱出稻谷的壳。
【引证】
《天工开物》-凡既砻,则风扇以去糠秕。
【组词】
砻坊;砻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