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0:4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0:43:15
词汇“意前笔启”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理解,“意前”可能指的是在思考或意图之前,“笔启”则可能指的是用笔开始写作或记录。结合在一起,“意前笔启”可能意味着在正式表达或写作之前,先进行思考和准备。
由于“意前笔启”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人在写作前深思熟虑的过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会被使用,因为它较为文雅且不常见。
由于“意前笔启”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现代人创造的词汇,用于特定文学或学术语境中。
在强调写作和表达的文化中,如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可能会更重视“意前笔启”这一概念,强调在表达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认真、细致和深思熟虑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表达前精心准备的人。
在个人写作或表达时,我可能会使用“意前笔启”来提醒自己在正式表达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夜的静谧中,意前笔启,星辰为证,思绪如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宁静的夜晚,手持笔,面前铺着纸张,深思熟虑地准备写作。听觉上,可能是笔尖轻触纸张的沙沙声,或是远处夜莺的鸣叫。
由于“意前笔启”不是一个通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比较。
“意前笔启”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强调了在表达前进行思考和准备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种深思熟虑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1.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2.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3.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
4.
【启】
(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pū)成“啓”。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启,开也。